qiāng dí

羌笛

qiāng dí

“羌笛”的概述

[羌笛] 词的字数是 “2”。

[羌笛] 词的词性是 “名词”。

[羌笛] 词的发音是 “qiāng dí”。

[羌笛] 字的注音是“ㄑ一ㄤ ㄉ一ˊ”。

“羌笛”的例句

1.风亭晚唱夜色朦,独垂西边冷月钩,半片屋前影向斜,西风羌笛弥沙丘。

2.大地无语,唯有伴舞羌笛呜咽、胡笳声声,和着府军兄弟流涎之声破空而来……

3.故乡何乡梦难留,云起两晋兰亭曲溪霜染透,胡笳羌笛夜不休,诗藏魏碑戎笔乱世引风流,三更还早月还羞,檀板起竟是新曲唱旧愁,夜雨沾衣等兰舟,明清传奇离人各白头。音频怪物 

4.苍天不应、大地无语,唯有伴舞羌笛呜咽、胡笳声声,和着府军兄弟流涎之声破空而来……

5.生了枝桠灭了烟花,羌笛一曲吹罢路过了谁家,散了烟霞雨水终于落下,可还记得当年的浪花。小曲儿

6.我梦想有一天,我亲爱的祖国到处充满和谐安康,我梦想有一天,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春风飞度玉门关,羌笛不再怨杨柳。五月花开边疆红,兵团雄姿依然现。

7.睡觉前,我总会思考:我今天突破了吗?我今天进步了吗?夜晚的世界总是寂静的,苍穹中的一抹凉泪,是有一阵孤单的羌笛声引我入梦,耳边有谁在轻轻地叹息?是我吗?我想不是,为了改变,我怎能轻易放弃?都已经行了这么多路了,再多走点,又能如何?

8.晓风寒发,千树雪茫茫,披白巾,走故乡,羌笛音疏,飞散江月。

9.驼铃阵阵,羌笛幽幽,丝绸之路跨越了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罗马文明都连接在一起,将古代中国推上了国际舞台。

10.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11.千年之中,繁华的依旧是洛阳城,百转之曲,悠扬的还是羌笛声。

12.羌笛怨怨,雪满关山,听昭昭的马蹄踏过了渭水,踏过了江南,踏遍了人间悲恨,却难寻当年意气风华,指点江河的瞬间。

13.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我们的祖先从远方迁徙而来,带来了牛羊、籽种和马匹;带来了羌笛与牧歌,还有困惑与悲伤……祖先们坦荡生息,坦荡如戈壁之风。

14.千里丝路,羌笛胡旋舞;万里长城,智慧结晶。

15.黄河远上白云间,考学读书实在难;一片孤城万仞山,高考难倒好儿男。羌笛何须怨杨柳,人生不必来发愁;春风不度玉门关,行行都可出状元。朋友,别在为高考的落榜而忧烦!

词语解释

羌笛[qiāng dí]

1羌族簧管乐器,双管并在一起,每管各有六个音孔,上端装有竹簧口哨,竖着吹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诗。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英:a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Qiang;

引证解释

羌笛[qiāng dí]

1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 羌 中,故名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説皆不同。”

国语辞典

羌笛[qiāng dí]

1乐器名。古时流行于塞外的一种笛子,长约四十余公分,最初为四音孔,后改为五音孔,可独奏或伴奏。因源出于少数民族羌族中,故称为“羌笛”

网络解释

1乐器名。古时流行于塞外的一种笛子,长约四十余公分,最初为四音孔,后改为五音孔,可独奏或伴奏。因源出于少数民族羌族中,故称为“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Qiang flute

声明: 本站《羌笛》由"花与少年"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