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shǐ

御史

yù shǐ

“御史”的概述

[御史] 词的字数是 “2”。

[御史] 词的发音是 “yù shǐ”。

[御史] 词的注音是 “ㄩˋ ㄕˇ”。

“御史”的例句

1.御史的工作单位叫都察院,头头是左、右都御史,副职是左、右副都御史,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

2.五城御史出示晓瑜,并密行查拿”,且在现场派遣军役搜检,以致扒光入场者的衣裤。

3.懿旨斥其乖谬,罢御史,下部议,原折掷还。

4.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见,都报告到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再报告到宰相。

5.为裨将,奏兼御史大夫。

6.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

7.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

8.迩臣有请用蔡京、王黼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执政不悦,夺其言职。

9.在诸御史的逼促之下,一天突然向皇帝说:苏轼内心有谋反之意。

10.既卒,会兵部以庆廉送武会试有残疾,为监试御史所劾。

11.韩缜入相中书,用其两侄为列卿,确风御史中丞黄履劾缜。

12.官至南京左都御史,二品官阶。

13.焚香兼御史,悬镜委中丞。

14.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

15.肆杀掠,琮遇害,赠右都御史。

词语解释

御史[yù shǐ]

1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英:the censor;

2

顾召赵御史。御史诣学宫。——清·张廷玉《明史》御史齐康。

引证解释

御史[yù shǐ]

1官名。 春秋 战国 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 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 汉 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史记·萧相国世家》:“秦 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

何 乃给 泗水 卒史事,第一。”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唐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2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

国语辞典

御史[yù shǐ]

1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的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为汉三公之一,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官署称为御史府,后汉以降称为御史台,以中丞为台长,始专任弹劾。唐御史台复置大夫,中丞为副,至明改为都察院,以都御史统辖诸御史,清因之。见唐·杜佑《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网络解释

1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的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为汉三公之一,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官署称为御史府,后汉以降称为御史台,以中丞为台长,始专任弹劾。唐御史台复置大夫,中丞为副,至明改为都察院,以都御史统辖诸御史,清因之。见唐·杜佑《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中丞,其下因事而设若干御史。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imperial censor (formal title of a dynastic official)​

声明: 本站《御史》由"偷欢的人"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