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o yuē

条约

tiáo yuē

“条约”的概述

[条约] 词的字数是 “2”。

[条约] 词的词性是 “名词”。

[条约] 词的发音是 “tiáo yuē”。

[条约] 词的近义词是 “公约,契约”。

[条约] 字的注音是“ㄊ一ㄠˊ ㄩㄝ”。

“条约”的例句

1.如彼以条约不允,不能交还伊犁,亦只可暂时缓议,两作罢论。

2.健身条约提供了张所说的“激发性费用”,即会员同意缺席排定的课时将缴更多费用。

3.放弃了舍身取义的武士,擅自与天人签订不平等条约,准许他们入国。

4.丧权辱国的条约将要签订。

5.本条约的终止不影响条约终止前已收到的引渡请求的办理。

6.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7.条约说起思科手艺法门条约供给更多的材料,文件条约。

8.新条约的大部分条款都已谈妥,但双方谈判代表仍在努力解决一些技术性条款,这些条款对实现条约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起初,它是外国投机者的梦想之地,是屈辱的条约下运走丝绸和茶叶,迎来鸦片的通商口岸。

10.之后我们又屡次受到侵略,每次我们都被迫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

11.可是,有一天,他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我也主动撤消了那条‘同桌条约’。

12.辛丑条约我们赔款八国联军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白银。

13.那些贪婪的帝国主义者为了使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逼迫清政府签了不平等的条约!

14.来到清朝,康干盛世令人向往,可怕的文字狱使人胆寒,还有那丧权辱国的一条条条约历历在目

15.不一会儿,姐姐回来了,她拉出一条约10厘米的蚯蚓吓了我一跳。

词语解释

条约[tiáo yuē]

1由授权代表正式签字、得到国家合法权威批准的在两个或更多的政府当局(如国家或君主)之间签署的契约

英:treaty; pact;

引证解释

条约[tiáo yuē]

1条例,规章

唐 司空图 《唐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公举奏条约,给官緡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宋 苏舜卿 《上范希文书》:“今条约烦细,又迫驱之以向敌,人颇失望。”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将琴剑书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场前面探消息,看条约,走一遭去。”

2用条文约束

宋 欧阳修 《论雕印文字札子》:“臣伏见朝廷累有指挥,禁止雕印文字,非不严切;而近日雕板尤多,盖为不曾条约书铺贩卖之人。”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五月》:“詔文武臣僚,非疾病危篤及篤疾废疾不能任职者,毋得陈乞致仕。时士大夫避事求退者众,故条约焉。”《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朝廷恶其倖进,条约之。”

3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花月痕》第四七回:“卓然横刀危坐,唤黄事来进见,取出宣諭仪注,通市条约。”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去年八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后,我国广播电台的记者到我家里来采访。”

国语辞典

条约[tiáo yuē]

1约定的事项、规章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中·南诏传》:“诏殿中监段文楚为经略使,数改条约,众不悦,以胡怀玉代之。”《里语征实·卷中下》:“条约:昔箕子避地朝鲜,其国俗未有检束之教,乃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后条约始此。”

2国家与国家间所缔结的契约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订立马关条约。”

网络解释

1国家与国家间所缔结的契约

条约,是指确定缔约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任何协议,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狭义上的条约则是指以条约为名称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重要问题的、有效期较长的国际协议。例如,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条约一般具有时间性,如果期满不再续签即失效。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pact; CL:个; treaty

条约的近义词

声明: 本站《条约》由"倚栏听风"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