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bù

吏部

lì bù

“吏部”的概述

[吏部] 词的字数是 “2”。

[吏部] 词的发音是 “lì bù”。

[吏部] 字的注音是“ㄌ一ˋ ㄅㄨˋ”。

“吏部”的例句

1.吏部三铨,事务鞅掌,但署一字,犹不能尽,皆责成胥吏,贿赂公行。

2.隋代罢九品官人法,同时废置州郡长官辟除僚佐的旧制,“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咸归“吏部所掌”。

3.孙鑨系明吏部尚书,原先墓前石人石马俱全,后此处已改办乡镇企业,面目搞得全非,如今尚一具石翁仲。

4.此公甚为恼火,大闹吏部,吵得部堂大人下不了台,一怒之下批他为“狂生”,结果他连唐山知县也未当成,回了老家。

5.又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即令何晏代任,进邓扬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拔茅连茹,交相庆贺。

6.顷之,为吏部尚书,衣冠属望,未及选举,仍疾,改除散骑常侍、左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五。

7.太宗端拱初进士,官吏部郎中。

8.端拱初,上亲耕籍田,以旧相进位吏部尚书。

9.士开、文遥、彦深等专弄威权,控制朝廷,与吏部尚书尉瑾内外交通,共为表里,卖官鬻狱,政以贿成,天下歌谣。

10.冢宰丕扬拟调吏部,遭到同僚反对。

11.不久,改调吏部验封司,旋晋郎中。

12.兼史馆修撰,不久,掌管吏部。

13.复为吏部郎,不受请托,选举时称平允。

14.尚书开始分为六曹治理国事,据古籍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15.后吏部下令,范进被调去原籍所在之地任知府,待日后有了功绩再加以调用。

词语解释

吏部[lì bù]

1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吏部拟用左通政。——清·张廷玉《明史》

英: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2

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引证解释

吏部[lì bù]

1旧官制六部之一。 汉 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 东汉 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 魏、晋 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清 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 南朝 齐 谢朓。朓 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韩子苍 言, 欧阳文忠公 寄 荆公 诗云:‘ 翰林 风月三千首, 吏部 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 谢朓 于 宋明帝 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也。 文忠 之意,直使 谢朓 事。”

沉约 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

3指 唐 韩愈。韩愈 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宋 江端友 《韩碑》诗:“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国语辞典

吏部[lì bù]

1职官名。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铨叙、勋阶、黜陟等事。汉时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魏晋以后皆称为“吏部”。因专司铨选,故也称为“铨部”

网络解释

1职官名。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铨叙、勋阶、黜陟等事。汉时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魏晋以后皆称为“吏部”。因专司铨选,故也称为“铨部”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Ministry of Appointments (in imperial China)​德语翻译: Ministerium für Ernennungen (Geo)​法语翻译: Ministère des nominations dans la Chine impériale

声明: 本站《吏部》由"似虎"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