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xué

太学

tài xué

“太学”的概述

[太学] 词的字数是 “2”。

[太学] 词的发音是 “tài xué”。

[太学] 字的注音是“ㄊㄞˋ ㄒㄩㄝˊ”。

“太学”的例句

1.北周天和年间,辛公义以良家子入太学,以勤苦博学着称。

2.公子有所不知,这林溪是大商数百年来唯一一个直接从太学出来就官拜少府侍中的人,而且他任职的第一天就得到太子召见,第二天又得到商皇召见。

3.为庶出,年最幼,为诸兄不齿,乃发愤入太学,衣敝履穿,坐榻无席。

4.伯喈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

5.今太学故坊,基趾宽旷,四郊别置,相去辽阔,检督难周。

6.迁太学正,当时党禁兴起,因非议去职。

7.嘉定、绍熙间为太学上舍。

8.父费资供其入太学生上舍。

9.陈蕃字仲举,太学生称:不畏强御陈仲举。

10.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11.对照蚂蚁太太我感到惭愧,我平时学习中怕吃苦,作业不认真,没有耐心,常常粗心大意,写错字、答错题。今后我不能像蜗牛那样懒惰,要像蚂蚁太太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创造精神的人;做一个能吃苦的人!

12.相比在那些太学中有着先生教书,有着浩瀚书海,在与宋濂有着截然相反的学习生活条件中,学子却不能用心以学,常有这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理。

13.赞那大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太学中与有才之士一同参加科举。

14.你看见那三千太学生为你请命的情景了吗?我无从知晓。

15.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入幼学以成人,入太学以成俊才。

词语解释

太学[tài xué]

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诸生学于太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君则在太学。

英: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引证解释

太学[tài xué]

1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

《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国语辞典

太学[tài xué]

1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网络解释

1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Imperial College of Supreme Learning, established in 124 BC, an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e in ancient China until the Sui Dynasty

声明: 本站《太学》由"我成熟了"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