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ē jǔ

科举

kē jǔ

“科举”的概述

[科举] 词的字数是 “2”。

[科举] 词的词性是 “动词”。

[科举] 词的发音是 “kē jǔ”。

[科举] 字的注音是“ㄎㄜ ㄐㄨˇ”。

“科举”的例句

1.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2.毫无实际意义,耗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堂堂圣人弟子,岂可弃文就武,与武弁同流?纵然科举之路暂时阻断,我辈也应潜心研读,以求义理!

4.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5.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6.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

7.曾国藩读罢,击节称叹,深为薛福成所言改科举、裁绿营、师夷法的主张吸引,即延聘薛福成入幕。

8.自大中皇帝好儒术,特重科举。

9.参加科举考试也不中,后流落江湖。

10.孙悄公为进士,光华为贡生明经,孙清长子菁芬为贡生外翰,光荣长子万信贵为道光丙午科举从武魁,皆进登仕途。

11.但是古人只是要一次科举就可以成名,大不了再重考。

12.他们身处不同的朝代,心怀不同的志向,却经历了同样的一个转折点:参加科举考试。

13.原来,有多少秀才梦想着当上状元却不得以实现,都是封建的科举制度在捣鬼,将多少满腹英才的人拒之门外。

14.然而,后朞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却让人叹惋,科举制怎么使人成了书呆子,不为求学,只为做官。

15.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朞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词语解释

科举[kē jǔ]

1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英:imperial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科举[kē jǔ]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宋史·选举志二》:“自神宗朝程顥、程颐以道学倡于洛,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颐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理宗皇帝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严大老官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国语辞典

科举[kē jǔ]

1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imperial examination

声明: 本站《科举》由"猫七街"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