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shuài

蟋蟀

xī shuài

“蟋蟀”的概述

[蟋蟀] 词的字数是 “2”。

[蟋蟀] 词的词性是 “名词”。

[蟋蟀] 词的发音是 “xī shuài”。

[蟋蟀] 字的注音是“ㄒ一 ㄕㄨㄞˋ”。

“蟋蟀”的例句

1.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3.陈丹青笑称为老哥们颁奖当然高兴,“我们都是蟋蟀,她是蟋蟀草。

4.夜晚,蟋蟀在草丛中拉起动听的乐章。

5.一只洞穴蟋蟀被帝王毛毡苔粘稠的触须抓住了。

6.全国各地的斗蟋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0年,蟋蟀交易和养殖产业已达4亿元规模。

7.他们抬头时又看到一只蟋蟀,他们一扑,蟋蟀逃走了,他们也不气馁,过了好久,他们终于抓到了好多个,就打闹着回家了。

8.法布尔观察了许多昆虫,如:蚂蚁,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9.而我的蟋蟀,却昂头挺胸,扬起胡须,向我炫耀。

10.我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由暗暗欢喜。

11.文章是由大肥猫和老鼠的对话作为结尾,让我感到很遗憾。它们会去蟋蟀的家乡吗;会听到蟋蟀天籁般的歌声吗;会和蟋蟀一起躺在阳光下叙叙旧吗

12.蟋蟀们提高嗓子尽情歌唱,叶子沙沙响起,为它伴奏。

13.那天的天格外晴朗,玩够了,我们一伙孩子在草地上睡觉,我觉得蓝天在拥抱着我。脑中斗蟋蟀的情景还在回荡,那时,我感到――我被斗蟋蟀吸引住了,迷住了……

14.巧干能捕狮子,蛮干难捕蟋蟀。

15.知了、蟋蟀、蝈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拼命叫着赶趟儿。

词语解释

蟋蟀[xī shuài]

1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英:cricket;

引证解释

蟋蟀[xī shuài]

1亦作“螅蟀”

2昆虫名。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善鸣,好斗。也叫促织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逸周书·时训》:“螅蟀居辟。”朱右曾 校释:“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飞,但居壁上。辟、壁同。”叶圣陶 《隔膜·母》:“风也不起,蟋蟀也不叫,花间小虫跳跃的微声也没有。”

3《诗·唐风》篇名。小序谓刺 晋僖公 “俭不中礼”。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印段 赋《蟋蟀》

赵孟 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文选·张衡<西京赋>》:“独俭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谓何。”薛综 注:“《蟋蟀》,《唐》诗刺俭也,言独为节爱,不念《唐》诗所刺邪!”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4象声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同伴中但闻楼板蟋蟀声,如相拥而行者。”

国语辞典

蟋蟀[xī shuài]

1动物名。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属节肢动物。体型圆长,为黑褐色,触角细而长,后肢长大,善于跳跃。雄虫翅上有发声器,以两翅摩擦而发声。性好斗。蟋蟀本性怕光,栖身于土中或石砾下,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的害虫

2《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蟋蟀,刺晋僖公也。”或亦指岁暮宴乐之诗 。首章二句为:“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网络解释

1《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蟋蟀,刺晋僖公也。”或亦指岁暮宴乐之诗 。首章二句为:“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包括 17 个化石属),约 4649 种(亚种)(包括 50 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cricket (insect)​德语翻译: Grille (S)​, Heimchen (S)​法语翻译: grillon

声明: 本站《蟋蟀》由"此颜差矣i"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