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ōng nú

匈奴

xiōng nú

“匈奴”的概述

[匈奴] 词的字数是 “2”。

[匈奴] 词的词性是 “名词”。

[匈奴] 词的发音是 “xiōng nú”。

[匈奴] 字的注音是“ㄒㄩㄥ ㄋㄨˊ”。

“匈奴”的例句

1.码头排列,货栈密布,云集东西南北客,留驻暹罗,朝鲜,匈奴,安息人。

2.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3.其女蔡琰,才貌双绝,精通乐曲,因与其父修撰汉史而名传后世,只是命途坎坷,出嫁不久夫亡,正值匈奴作乱,被匈奴虏去塞外十多年,命运之坎坷,令无数人嗟叹。

4.武帝刘彻,胸怀大略,集全国之力,击破匈奴,洗刷了几百年来靠着女人向匈奴乞和的耻辱,扬我国威,也很了不起。

5.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6.依照匈奴的礼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

7.匈奴王阿提拉在他的征战中饲养大型牧羊犬。

8.铁弗匈奴是一支匈奴与鲜卑混合,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

9.永平十六年,与南匈奴左贤王信伐北匈奴。

10.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兵来救车师。

11.王昭君,思国忧民,古道黄沙,远嫁匈奴,是一种境界。

12.匈奴阻断了疏勒城的水源,他亲自挖井,汩汩泉水不断涌出地面,他扬水以示虏,吓得匈奴以为神明相助,几天不敢攻城。

13.霍去病17岁即随卫青出征匈奴,勇冠全军,封冠军候,6天内连破匈奴五个王国。

14.她带着所有中原文化来到匈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

15.匈奴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将他流放到不毛之地的北海。

词语解释

匈奴[xiōng nú]

1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奴族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据中国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匈奴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分

英:Hsiung-Nu; Hun;

引证解释

匈奴[xiōng nú]

1称 胡。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战国 时游牧于 燕、赵、秦 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 战国 时始称 匈奴 和 胡。东汉 光武 建武 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 北匈奴 在公元一世纪末为 汉 所败,部分西迁。 南匈奴 附 汉,西晋 时曾建立 汉国 和 前赵国

国语辞典

匈奴[xiōng nú]

1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网络解释

1我国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公元前119年,将军霍去病在汉军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拥下“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投降西汉。汉元帝刘奭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嫁与其为妻,此后60余年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留有些记载。近代西方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Xiongnu, Huns, general term for nomadic people德语翻译: Hsiung-nu (Geo)​法语翻译: Xiongnu

声明: 本站《匈奴》由"天使的诱惑"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