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n nèi rǎng wài

安内攘外

ān nèi rǎng wài

“安内攘外”的概述

[安内攘外] 词的字数是 “4”。

[安内攘外] 词的年代是 “古代”。

[安内攘外] 词的成语感情是 “中性”。

[安内攘外] 词的成语频率是 “常用”。

[安内攘外] 词的结构是 “联合”。

[安内攘外] 词的词性是 “成语”。

[安内攘外] 词的近义词是 “抽薪止沸”。

[安内攘外] 字的发音是“ān nèi rǎng wài”。

[安内攘外] 字的注音是“ㄢ ㄋㄟˋ ㄖㄤˇ ㄨㄞˋ”。

“安内攘外”的例句

1.遇到民族矛盾时,必须要安内攘外。

2.若尚固执“安内攘外”、“生聚教训”之见,诚恐内部既不得安,外患又与日俱甚,将见国亡之后,适受敌人之“教训”,资敌人以“生聚”也。

3.自绍兴元年到七年初,宋高宗需要擢用良将,安内攘外,以保全皇位。

4.同文馆增添之计,乃臣等日夜所筹,若中国能深究其法,通晓其原,则御侮即有所凭借,庶国威自振,安内攘外之道,不外是矣。

5.魏公安内攘外,举贤任能,致政通民和,而人才辈出。

6.不管啦!只要能安内攘外,击溃魔门,谁当太子又有什么干系?如果这老狐狸真有这等把握,索性成全他就是!

7.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

8.这些青年军官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思想激进,对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早就不满。

9.安内攘外,安内仍是核心所在。

10.李世民在短短四年内,完成安内攘外的千秋大业。

11.李世民完成安内攘外的千秋大业,四年而天下大治。

12.乃遣将分扼要塞,并筑营伯力、红土崖、双城子,守以重兵,因上安内攘外方略,称旨。

13.用麻杏甘石汤升宣肺气,既祛外邪,又助气血之通畅,为正气回复创造条件,有安内攘外之功,故能取效。

14.利用现代特种兵的训练方式培养了一群无往不胜的神兵,利用现代学过的各家兵法战胜敌国的军师,安内攘外,平定四乱。

15.30年代中朞,四川替代西北成为抗日战争“战略总后方”的呼声很高,如何把四川纳入中央政府控制之下,成为蒋介石“安内攘外”步骤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词语解释

安内攘外[ān nèi rǎng wài]

1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引证解释

安内攘外[ān nèi rǎng wài]

1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明史·文震孟传》:“数年来,振纲肃纪者何事,推贤用能者何人,安内攘外者何道,富国强兵者何策。”清 彭玉麟 《<盛世危言>序》:“凡有关於安内攘外之説者,随手笔録,积年累月成若干篇,皆时务切要之言。”郭沫若 《豕蹄·贾长沙痛哭》:“你应该把他们领导起来,作安内攘外的工作。”

国语辞典

安内攘外[ān nèi rǎng wài]

1安定内部的叛乱,抵御外敌的侵凌

“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理应安内攘外双管齐下。”

网络解释

1安定内部的叛乱,抵御外敌的侵凌

安内攘外,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张,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

2安定内部的叛乱,抵御外敌的侵凌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外语翻译

英语翻译: to maintain internal security and repel foreign invasion

成语说明

解释: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出处: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造句: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从事物内部入手解决问题。

安内攘外的近义词

声明: 本站《安内攘外》由"游园梦"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